当前位置:手游汇资讯 → 孔子花样百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

孔子花样百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[多图]

时间:2017-9-26 10:42:30    

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,对封建社会的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孔子花样百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!

大教育家孔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,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,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。积累了一套极 有价值的教学方法,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。这是 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。是一份珍贵的遗产,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。

学、思结合的辩证原理

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,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。他研究了学与思的辩证法,提出了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的精辟见解。“学”是占有知识材料,“思”是思考分析问题。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,只是整天苦思空想,那就会陷入瞎猜的境地,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好处。他曾说:“吾尝终日不食,终夜不寝,以思,无益,不如学也。”他提倡“学而时习之”,“温故而知新”,认为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,关键是要放下架子,“不耻下问”,甘当小学生。他提倡“好学”,“学而不厌”,向人学,向 事学,向书本学。但是,只学习而不思考也会陷入茫然无所适从的地步。一个人在占有文献材料 (知识材料)以后,还一定要进行分析思考,才能消化理解。所以学 和思是缺一不可的。孔子特别提倡独立思考,切问近思,追根求源,遇到事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,他说:“遇事不问几个‘为什么,为什么’的人,我对这种人就无可奈何了!”他批评那种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”的思想懒汉,而教导学生要“多闻阙疑”,敢于发现问题,以便培养思考能力。关于孔子 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,清初王夫之曾有透辟的解析:“致知之道有二:曰学, 曰思,……学非 有碍于思,而学愈博则思愈远,思正有助于学。“这说明了学思一致。相得益彰的道理。

孔子花样百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[多图]图片1

因材施教,循循善诱

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,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,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“因材施教”。马克思主义者也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,《资本论》卷一论述说:“天赋的特殊性,是分工依此长芽的基础。”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人的才智高下有别,他说:“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”这就是说,对于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,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,对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,则不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内容。根据这一原则,他深入了解弟子们不同的志趣、智慧和能力,掌握每个人的特点,施 以不同的教育。《论语?先进》中记载,冉求做事好退缩,胆子小,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抓紧,一听说就应马上去做,仲由胆大,敢作敢为,孔子怕他冒失而惹祸,就教他凡事先退一步,等请示父兄后冉去做(“求也退,故进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”)。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 业修养的。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,循循善诱。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,而且要乐于学习,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。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,才能树立学习的自觉性,从而产生学习的热情,以至学而不厌。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办法,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,用 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。《论语》中就记载着孔子采用哲理性的比喻来教导学生的事例。如用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”喻指节操,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。不屈不挠的精神;用“逝者如斯夫”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,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。发奋图强。这样的教学方式,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,颜回就曾经总结性他说: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。”孔子对学生能耐心诱导,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,确是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。

善于启发,触类旁通

孔子是我国古代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。《论语?述而》记载他的主张 说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,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朱熹《比 语集注》的解释是:“愤者,心求通而未得之意。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之貌。 启,为开其意。发。为达其辞。物之有四隅者,举一可知其三。反者,还以 相证之义。复,再告也。”这意思是说,教育学生不应采取灌注式的方式, 而是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主动思考,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,再去开导他; 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又说不出来时,冉去启发他说出来。另外,一 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;如果给他指明东方,他不能由此推知其 余的西。南、北三方,那就不必再勉强地教下去了。这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 不能只强迫灌注,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孔子的这一 论点是非常高明的,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,善于推论,闻一知二,举 一反三。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,直到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孔子花样百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[多图]图片2

相互切磋,教学相长

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。共同讨论,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。论语?学而》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,领会了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 的道理,孔子非常高兴。一部《论语》,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 讨论的问答情况。有一次,颜渊和子路各自说了自己的志趣,子路要孔子也 说说,孔子很和善诚恳地满足了学生的要求,谈了自己的志趣:“使老年人得以安度晚年,使朋友们相互信任,使年轻人得到关注。”他以此让颜渊和子路与各自的志趣作比较,可说是一种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,而且孔子还真心诚意地欢迎学生对他提意见。例如,他的得意门生子路就常常向他提出批评性的意见,其中有二次比较突出:一次是鲁国的季氏家臣公山弗扰派人请孔子,孔子准备去,子路很不客气地批评说:“难道走投无路了吗?何必要 到闹叛乱的公山弗扰那里去呢?”孔子虽作了解释,但还是接受了子路的意见没有去 。另一次是孔子在卫国时接受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召见,又引起“子路不悦”,孔子只得赌咒发誓地说清情况,但不恼火 。还有一次是晋国范氏 家臣佛邀请孔子,孔子也想去,子路又提出批评说:“我曾听老师说过,君子是不到做坏事的人那里去的。现在佛在中牟地方叛乱,老帅却要去,这怎么说呢?”孔子只得承认:“对,我是说过这话的。”按着作了一番解释。最后说“我不是匏瓜,那能挂在那里不出仕食禄呢?”老实承认急于出仕食禄的心情,但结果还是接受了子路的批评,打消了去意。由此可见,孔子的 教学是民主的。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,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。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,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,从来不提意见。因此,孔子责怪说:“回也,非助我者也,于吾言无所不说。”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,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,所以说“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”。可见孔子是位开明、民主的教育家,决非后世腐儒“唯我独尊”地假借“师道尊严”而拒学生的善意批评于千里之外的伪善者所可比拟的。

联系实际的人评和时评

在孔子的教学方法中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创造,那就是通过人物评价和时政评论,向学生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。孔子评价过的人物很多,上自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、伯夷、叔齐,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、子产等各类名人,以及他自己的弟子。孔子特别注意评论那些对社会、对人民有大功的人,或足品德高尚的人。对管仲、子产,孔子以仁许之;伯夷、叔齐在继承君位上互相推让,孔子称其“求仁而得仁”;对于那些不肖者,孔子是要抨击的,如鲁国的大夫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贤良之士,却不肯任用, 孔子批评他白占官位,不干实事。季康子对人民残酷压迫剥削,人民迫于饥饿,为盗者甚多。季康子问孔子怎么办,孔子评论说:“假使你自己不贪图财利,即使奖励偷窃,也没有人去偷窃!” 就这样,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,教育学生辨别是非善恶,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。

孔子花样百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[多图]图片3

孔子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,社会新闻很多,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,他必然要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,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,宣传自己的主张。例如季氏准备攻打颛臾,冉有和子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,孔子坚决反对季氏的武力侵略行动,当即正面阐明了自己的见解:“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盖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”他认为季氏贪得无厌,必然会引起社会不安。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均财,才能使老百性安分守己。只有这 样,老百姓尽管穷也不会作乱了。他这番评论实际上是教育冉有和子路。有 一次,孔子从泰山旁路过,见一妇人在墓边痛哭,他叫子路去探间。当他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离乡背井而反遭虎难时,他发出了“苛政猛于虎”的评论。总之,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。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,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 良好学风。

相关游戏

玩家评论

加载更多

网名(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) 回复 [ ] 楼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