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手游汇资讯 → 项羽乌江自刎是可歌可泣还是能伸不能屈?

项羽乌江自刎是可歌可泣还是能伸不能屈?[图]

时间:2017-10-31 11:54:54    

项羽,秦末时期的一位英雄,但他却败给了刘邦,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,而对于这个结局究竟是说他可歌可泣,还是说项羽能伸不能屈呢?

项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。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,秦末起义军领袖。汉族,下相(今江苏宿迁市)人,故都彭城(今江苏徐州)。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,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。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,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、楚九郡。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,在乌江(今安徽和县乌江镇)自刎而死,年仅30岁。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(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,千古无二的评价),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,霸王一词,专指项羽。

项羽乌江自刎是可歌可泣还是能伸不能屈?[图]图片1

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,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,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。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: 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,她在《乌江》中写道: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。对项羽宁为玉碎、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 评价和赞扬;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,他在《题乌江亭》中写道:胜败兵家事不期,包羞忍耻是男儿。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认为项羽缺乏 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,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。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,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,而不是 过江呢?

根据最早的记录,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。据《史记项羽本纪》记载,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,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 出重围,来到乌江江畔,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,以图东山再起、报仇雪恨,可是项羽却笑着说: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 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!纵彼不言,籍独不愧于心乎!于是拔剑自刎而死。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,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 近,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,因而流传最为广泛,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。

在这种说法中,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。据《史记》 记载,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,夜闻四面楚歌,非常吃惊,便起身饮酒,此时有美人名虞,常幸从,骏马名骓,常骑之。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 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?’歌数阙,美人和之。据汉初陆贾的《楚汉春秋》记载,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,并和歌曰: 汉兵已略地,四方楚歌声。大王意气尽,贱妾何聊生。歌罢挥剑自刎。项羽是个争强好胜、死要面子的人,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,心中既伤心绝望,又十 分羞愧,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,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,虞姬死而子弟散,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,顿觉羞耻难当,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, 于是选择一死了之。

还 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,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,丁壮苦军旅,老弱罢鞍漕,于是项羽 对刘邦说:天下匈奴长岁者,徒以吾两人耳,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,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。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,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 苦,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。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,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,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,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, 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,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。

相关游戏

玩家评论

加载更多

网名(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) 回复 [ ] 楼取消回复